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作曲家王佑贵《春天的故事》《我们这一辈》

歌曲《我们这一辈》作曲、演唱:王佑贵

春天的故事

作词:叶旭全 、蒋开儒 作曲:王佑贵 
 演唱:董文华

《春天的故事》之故事
——知青作曲家王佑贵张式成

荡人心魄、优美壮丽的《春天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的铿锵音韵,多年来春潮般传遍华夏每寸土地。这一曲金声玉振的旋律,鸣发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南海之滨,理论家、艺术家认为它“浓缩了一个时代”,传媒界、百姓们昵称它“新时期的《东方红》”。国际著名音乐家姆尼兹·豪普德曼有言“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那么是谁建构了这流动于春天的金曲呢?


恐怕大多数人都不会想到,它出自一位“文革”中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之手。

南岭俚曲

《春天的故事》曲作者、中国轻音乐学会会长、一级作曲家王佑贵,与共和国同龄,他还曾经有一种身份,是从遥远山区走进首都北京的原知识青年。湘南郴州宜章县养山下与粤北乐昌县交界的秀水畔,乃是生他养他的原乡。郴州当南岭要冲,地灵人杰,秀水属珠江北源一脉,传说神农的大臣郴夭作乐于此。童年的王佑贵虽不明白南岭文化同他人生之旅的微妙关系,但家乡的民情风俗、俊山秀水,却已悄然渗入他稚嫩的心灵与骨髓。聪慧能干的母亲,被赞为乡间民歌篓子,张口就来“正月里唱铜钱歌,铜钱有几多……”。乐观开朗的父亲是业余鼓乐手,随手摘片树叶,能吹出花鼓、祁剧小调。山乡俚曲,属于文化营养河流之一,很能给孩子以熏陶。佑贵小学3年级那个春天, 一日清晨到校,听到竹林里音乐老师的笛声天籁般奇妙,由此拜师,天天赶早。初三他一管竹笛在全县文艺汇演时独领风骚,破例招进县农村文艺轻骑队,全乡人为他骄傲。


生活铺开美好舞台,少年佑贵目不暇接地练乐器、歌舞曲艺,下乡上山把小戏送到村寨田头、水利工地,殊料才一年多,风云变异,1966年上演“文化大革命”的疯狂大戏。两年后,佑贵被“遣退”原籍,原来,“革委会”头头借运动不给他办转正手续,他只能做回乡知青埋头种地。回乡并不可怕,是非混乱、人性扭曲,才最使人委屈压抑。外来招工、招兵、招生,乡小学需民办音乐师资,革委会”在这些方面总让他受气。困境中,他种田、修路,进莽山烧炭操鲤鱼锯。理想不死,在原始森林中也早晚苦练笛艺,直吹得林中百鸟止啼,人间愁云散去……


秀水河东南八里是广东南岭煤矿,这里是湖南划给广东的地方,佑贵常同村中伙伴、知青去捡渣炭。有次,一个以前看过他笛子独奏的矿工认出了他,缠着他在矿部吹吹玩玩,结果吹到俱乐部广场,把竹笛、唢呐、长笛、黑管、小号玩了个转。一时轰动该矿,拨出4吨水泥2吨钢筋为佑贵所在大队修路,外加照顾革委会头头3个井下工指标,来换这个文艺人才。但手续办到公社,却因跨省招工“违规”…… .逆境,年复 一年,远比冰霜还寒冷。佑贵心如槁灰,翻出藏着的曲谱,要跟笛子一起烧成灶火灰!但那本《命运交响曲》止住了他,一个苍劲声音震响在心中:“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于是,秀水河畔,“呜呜”之音,又吐出笛管,笛声中透出几分悲凉,几分不甘。


“文革”折腾到1971年下半年,出了个“九一三”事件,极“左”的政治生活冰河界面松动了一些。1972年高校改变了不考试、只收纯正工农兵学员的做法,也招经过推荐的下乡、回乡知识青年。湖南师院艺术系民乐教研组长周家澧老师到了郴州,在宜章县文化馆李小川、地区歌舞团宋训洪等人推荐下,面试了王佑贵,发现了这棵被荆棘遮挡的良材。佑贵经基层推荐参加了文化考试,语文试卷好办,反正是政治口号、大话连篇;数学试卷简单,其中问答题是填写数学名词,他写了“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竟然一试过关。可是,迟迟收不到录取通知单。原来县里、公社极左的当权派,把玩青少年工作、学习的权利,就象扯断一根小草那样霸道!


乡卫生院张绍良医生、县文工团编剧李湘俊等友人赶紧上下活动。


急难真情现,伯乐周家澧老师马上致电郴州招生办,强调录取艺术系学生的特事特办。王佑贵终于踏歌上路,“莽山,九十九座山,秀水,一十九道弯,山不低头高万丈,水流千年长……“乡亲们的俚曲送他出村,送他山一程来水一程…

湘水浪花

读书长沙城,历来是三湘学子的理想。早在北宋,麓山下湘水边就诞生了中国最古老的书院,佑贵十分珍惜立足在它门前的机会。当“四人帮”欺哄人们批孔孟、批《梁祝》时,他用自己的思维向伯牙、李龟年、刘天华求教;当“读书无用论”诱骗人们玩物丧志时,他用宝贵的时间练习乐器、阅读书籍,到中文系旁听古典戏曲、诗词歌赋。求学师院,生活清苦,佑贵洒下汗水却收获显著,1975年夏毕业即留校执教民族吹管乐。由回乡知青摇身一变而为大学教师,真是知识改变命运!面对岳麓书院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他寄给笔者的信豪迈放言:“总有一天,我要在湘江掀起几朵浪花。”


10年浩劫终于寿终正寝,王佑贵授课之余,放声歌唱大好春天。湘江浪花合着节奏拍打在他心头,麓山红叶带着音律飘飞在他梦中,一首首词曲发表了得奖了,但不久风言风语出来了,“不务正业”、“好吹骄傲”,这使他困惑,同时不安袭来,然后知不足”。于是他要求外出进修,因为别的青年教师都轮过一两回了,但他数次申请被拒,“搞民乐的,进修作曲理论干什么?”刘己明、周家澧等老师,则一以贯之支持他“。刘教授是原艺术系主任、湖南音协主席,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院长、中国音协吕骥主席并称中国音乐界的“湖南三驾马车”,他指点佑贵:“掌握了作曲,才算完整地理解音乐。”


王佑贵决心自修,每周3次晚饭后从岳麓山后赶8里路到山前刘教授家去。刚退休的刘己明教授是耒阳人,小老乡向老老乡学和声学、对位学、交响乐。另3个晚上,他和妻子把小女儿锁在家里,摸黑去琴房练钢琴……1982年他参加武汉音乐学院作曲师资进修考试,一试便中。他师从王安国等教授,追逐长江波浪,学业精湛;返回湖南便有作品在电台播放,他想教作曲,但未能如愿。


然而,中国音乐的春天已经降临,民族、港台、流行、通俗、校园、外国歌曲,在开放的大地多元共存,各领风骚。佑贵认为只要合适的环境、机会来到,自己也能做得够好,于是向系里和已调湖南师大音乐系主任的王安国教授提出赴京进修深造。又引起非议, “他要作曲?吃理论饭?癞蛤蟆也想天鹅肉。”王教授作为我国新一代和声学权威与中国音乐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显示了真正的专家风范。他先检视王佑贵的作品和分析世界名曲的文章,再与音乐系领导研究拍板:“这样的人才要培养。”于是王佑贵1987年秋束装北上。

京城钟鼓

北京,华夏文化艺术的中心。天安门广场,国歌每天奏响,引得数千年的黄钟大吕鼓乐铿锵,引得全国音乐人才倾心向往。南岭之子王佑贵进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打造宏愿理想。


他省出生活费买了一辆除了铃铛哪儿都响的旧单车,先租住在四环线附近的菜农出租房,每日骑车领受凛冽风寒,往返20多里去宋扬(中音院作曲系主任、电影《怒潮》作曲者)、傅庚辰(音乐家、解放军总政歌舞团团长、索波特世界歌曲节评委)、晨耕、生茂(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作曲)等名师的课堂,夜晚则在几块木板拼的床上做复调、曲式的作业和写歌。房东为省电只挂15瓦的灯泡,这可苦了近视的湖南小伙。因为要上王安国教授的课,让他搬入音乐研究所,挤进4楼卫生间改成的鸽子笼睡高低铺,冬季室外零下10多度,室内厕所冲水成冰瀑。但佑贵以苦为乐,因为音研所有座标准录音棚,无论多晚他都往里钻。不久,他就在名作曲家沙龙亮出一首《哥哥把妹拴在心头》,由杭天琪等歌手录唱,给“西北风”流行系列打了句号,这歌带共销出80多万盒(张)。


1988年春,妻子家书急告,首次评职称他竟落下,他回信给惋惜的亲友:“算了,要当的是作曲家。”他的眼光境界在升华,听萧邦钢琴曲,他闻到了波兰原野上的泥上芳香:练《黄河大合唱》,他看到了江南的绿秧苗和塞北的红高粱……当年,他的《我思念你》获全国歌曲创作大赛二等奖;《活着不容易》(杭虹唱)获全国作曲家成才之路大赛通俗歌曲第一名奖,接着《城里人》(李娜唱)更广为流传,被港台媒体列入中国“十大摇滚乐”,越播越吃香。


正当他如潇湘风荷摇曳在首都乐坛上,妻子电报频催“学成当归”,他这才想起进修时已过,1989年春返回长沙,《湖南日报》即采写《冲,当机遇来临的时刻——湖南师大音乐系教师王佑贵‘出山记'》等文,这使他和师大音乐系都声名大震。他教作曲、讲理论已浑身是胆。然而数月无事可干,填好的音乐家协会入会登记表交到省音协后从此压箱。


人,最难受的是身陷看得见却摸不着的那张“网”,某些人念念不放的“中国国情”网。好在,祖国已经开放,处处展露希望,佑贵决计在中国乐坛改革前行的谱子上,镌刻下自己的指法一行……

珠江潮音

他的目光从岳麓山转向家乡,他看到南岭莽山的涓涓细流最终流入北江,汇成滔珠江;如今广东最早沐浴改革开放的春光,越过南岭就能在珠江和大海扬起自己的风帆。


于是这个南岭人直奔深圳,珠江发出潮音,提醒着“不管以前有何种名气,只看你现在能干出什么业绩!”可他没找接收单位就赶了去。而且慢了几拍,已是1989年夏季。跻身特区百万赶潮族的他,一天晚上经过一家歌厅,听到熟悉的歌声,孤寂的心一热: “《城里人》,我写的曲子啊!”他抬腿走向门厅,眼前拦过来一条手臂:“50块,港纸也行啦。”可他,还欠着招待所500元房费,并愿学冼星海以曲谱抵饭钱。偶尔,天上也掉“陷饼”,有人拿出中央某部在深圳办公司的批件,聘他当经理,可赚了他酒钱便不再露脸。深圳音协主席曾劝他说:“佑贵呀,放下大学老师的架子,晚上去歌厅弹弹琴,一个月五千没问题。”


可佑贵认为不是架子与金钱的问题,而是价值与观念的矛盾,特区在一大片沙滩兴建起来,当时的空气中都充塞着外国音乐、港台歌曲。佑贵思索分析着:特区凭开放的春风,经济飞速发展,精神建设暂时滞缓。一些企业、老总要他写歌,不知付给稿酬,却一掷三千请他喝酒。但这就是进步,就有了打造特区音乐的物质思想基础建构。相比内地,这里较少外行领导,专业人士享有更多自由,真才实学成立身之本,智慧勤奋换丰厚报酬,文化艺术由沙漠变绿洲……


于是,他在漂泊中耐住寂莫,无论做《女报》活动部经理,进华源实业公司,或调入东深供水局,他都倾力用7个音符打造特区音乐的清新局面:《荔枝树下》、《大鹏的传说》、《垦荒牛》,建设者歌、城市民谣、企业歌曲、雅乐、通俗,第一盒唱个体经济的《OK个体户》;第一首吟咏香港与祖国关系的《多情东江水》(张也唱),第一支新城市情歌《深圳湾情歌》、第一曲教师颂歌《长大后就成了你》(宋祖英唱),其中《长大后就成了你》1993年夺得首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飞入翌年央视春节晚会。宋祖英奔走大江南北演唱它,为“希望工程”集资百多万。接着《春天的故事》由董文华唱,《归来兮》由潘军唱, 《我属于你中国》、《大三峡》由彭丽媛唱,连获1994一1997年中国音乐电视大赛金奖,均入选翌年央视春节晚会。王佑贵也成为中国MTV大赛的首个“五连冠”得主。

春天颂歌

大音希声,恢弘的改革发展节点在这:1992年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南巡讲话”振聋发聩。王佑贵与词作者蒋开儒酝酿创作特区建设的作品,他们从邓公这次讲话,回顾他1984年为深圳题词、中央1979年决策建特区,发现这些历史节点都定格在春天。他们两个都经过“阶级斗争”的风霜和“文革”的严寒,由心底里向往春天的温暖,遂定名作品《春天的故事》,颂扬改革开放。1993年春蒋开儒歌词被《深圳特区报》发表,拿给王佑贵。佑贵觉得不错,但感到歌词“政治化”重一点;改动,再拿给他,感到格局不够;又修订,王佑贵仍迟迟没有动手。回溯以前几十年,诸多歌曲总有神化功能而欠审美价值,象口号标语而缺文化内涵。如今,怎样去除概念化使之亲切动人又有艺术市场?如何使演员能歌又让群众能唱?尤其是“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划出特区一片”,17个字在已知歌曲中句式最长,怎么处理?诸多问号在他脑海中频频碰撞。


当1994年春花盛开之时,曲子作好了,寄广东团省委省青联、省音协征歌大赛办。可是,它竟然没结果,初选关就刷下。一位朋友、省青联常委、深圳东深供水局的叶旭全纳啦闷了:“什么,王老师的作品在广东比赛选不上?”华南师大中文系毕业的他分析症结,与王佑贵相同,既然是讴颂改革开放,歌词就无需拘泥深圳一处特区,他介入创作,建议改“深圳”为“中国”,以开放大背景紧扣“春”字进行发挥。两人聊到,用词还应该生动些,例如伟人也是人,以前的中央文件都是领袖圈阅,王佑贵认为最好的词要最能引起受众联想的形象。

又一个不眠春夜,王佑贵躺在床上重读歌词,词已精简,人物呼之欲出: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滚滚春潮扑面而来,不是想象,亦非揣摩,王佑贵跳下床,扑向钢琴,他结结实实地站立在特区土地上,切切实实地亲身感受了万紫千红的春天!这个春夜,他琢磨乐曲,用普通话、南北腔、粤语甚至郴州宜章方言,眼前浮现出自己的曲折人生和国家的沧桑巨变:“文革”十年寒颤、赤脚莽山烧炭、粉碎“四人帮”、群众欢庆天安门广场、杂交水稻反射金光、歼十飞机掠过长空、宇宙巡航着中国飞船,一个个镜头奔来眼前……他抹去泪花,用戏曲音乐、地方小调一一哼唱,感觉触电;五线谱上刹那灵光闪现,西北粗犷的秦腔音调揉合江南甜美的小曲韵律,迎来满室春风、一窗光焰……


十万火急,作品在大赛日期即将截止时,由叶旭全驱车送到,按规则省青联常委可推荐一首作品。广东、羊城,到底是改革开放最前沿,评委们就《春天的故事》是政治歌曲还是时代新创,严肃好还是通俗高,把领袖当人还是拜神等意见,一再争锋,坦率交流……有两位评委的真知灼见,逐渐占了上风,珠江胸襟何等宽敞,南海抱负何等雄广,评委们求同存异,趋于一致:“文化、文学艺术一定要按其自身规律进行品评。”“尊重创作者的探索精神。”“作品要能真正反映群众心声愿望,发展才是硬道理!硬道理就是能否作用于发展!”如是,该歌曲独占鳌头,跃踞广东省“94青春歌曲创作大赛”头等奖!


欣喜!欣喜过后,又憋气。因为他们想参加中国音乐电视大赛,但要邀请名家演唱,还要拍特区景象,制作经费不菲,需要10几万。三人行,可合起来也凑不足这么多钱,愁啊,似乎一筹莫展。不过,总得想办法不是!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也正在这样的节点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他们穷快活地念叨:“不要急,病树前头万木春”“转个弯,车到山前必有路”……


到底是托改革开放之福,柳暗花明又一春,叶旭全找到一位雷姓学友,雷生满口答应支助,他说:“没有改革开放,我哪有机会从一个机修工变成拥有千万身价的老板!”加上其他朋友,共筹得16万。王佑贵马上将歌曲传给中央电视台的孟欣设计创意,传给能导能摄像的电影演员张国立,传给总政歌舞团歌唱家董文华。这些沐浴着改革开放春风成长的艺术家,不约而同飞到深圳,广东团省委副书记张春生也赶来,大家团结协作尽义务拍摄这部音乐电视片,力争在中央电视台一展雄姿。


王佑贵大喜过望, 他运用独唱与合唱结合的创作手段, 提升MTV的制作, 请总政歌舞团合唱团伴唱,进军第二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帷幕徐徐拉开,中西乐器奏成交响,《春天的故事》气势磅礴、娓娓动听、余音绕梁,完美的艺术形式加重大题材,一曲丽歌遂成史诗样板。登上1994年的春晚不说,拿遍了从广东到全国的各类大奖,唱红了学校军营、厂矿城乡。它还成了12集大型文献片《邓小平》的主题歌,衍生出片中音乐,拓展为同名器乐曲、交响乐。1997年,他又与人合作了庆祝香港回归与怀念邓小平的《你说那一天你要来》,香港回归之夜由张也在天安门广场演唱。1998年广东庆祝改革开放20周年大型音乐会,冠名《春天的故事》;中央庆祝改革开放20周年大型音乐会《春潮颂》,第二乐章也由《春天的故事》系列等组成。演出后华灯齐放,党和国家领导人向王佑贵亲切地伸出手掌。


在这前后,他还为《汉武帝》、 《嫁到非洲》等电视连续剧创作了主题曲与音乐;为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各地州市县各种节会撰写了多首会歌。忙得转不开身的时空里,他有一个计划总放在心底,即一定要为共和国的同龄人、知识青年创作一首精品力作。

听听:

“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有父母老小,有兄弟姐妹。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我们这一辈,学会了忍耐,理解了后悔。酸甜苦辣酿的酒,不知喝了多少杯。嘿哟,我们这一辈,和共和国同年岁,熬尽了苦心,交足了学费。我们这一辈,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真正的尝到了做人的滋味,人生无悔。”

人生无悔,所以歌词自己写,曲谱自己作。蒋大为等歌唱家非常喜爱他这首歌,一再提出要买演唱权。王佑贵报之一笑,这个“知青歌专利”绝不相让。他必须要亲自唱,唱得那么投入倾力,唱得那么声情并茂,每每唱得听歌者、观众们泪花闪闪,欢笑鼓掌。


对于王佑贵,国家多次褒扬;中国文联授予他“德艺双馨艺术家”奖章,他吐露心声: “是改革开放给了我艺术生命,我要永远为祖国歌唱。


那一个春花吐艳之日,2002年1月23日深圳莲花山上,邓小半回志的弟弟邓垦、妹妹邓先群在邓小平塑像下,吐露了一个小小“秘密”:小平同志生前听过《春天的故事》,“很喜欢听,很喜欢看,但他一句话也没说。”是的,只要民族摆脱了寒冷,祖国沐浴着春光,人民生活得温暖,这位老人就用不着说什么……

邓小平一百周年诞辰在2004年8月22日,四川省特邀中国轻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歌舞团创编中心主任、一级作曲家王佑贵赴广安市参观邓小平故居,为《唱起春天的故事》谱曲。全国的电台、电视台,热播着这支深情的歌。2007年10月24日,太空之上,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播放出《春天的故事》,“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2008年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并巡演北京、香港、深圳,以交响乐《春天的故事》拉开序幕。

作者简介

张式成: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湖南省方志专家库成员、郴州市义文化研究会会长;郴州市人大立法专家、市政协一二三届委员兼文史研究员、郴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专家组召集人,市非物遗产、地名、文物、城市标识、雕塑评委。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大众文学学会、湖南作协会员,湖南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郴州市作协名誉副主席。

本文选自《永远的知青》中国知青作家杯征文优秀作品选

欢迎知青朋友来稿,投稿邮箱jianzi103@163.com

中国知青作家杯获奖作品

英 雄烈士——迟到的追认陈健:一个坚守了四十年的承诺
蓦然回首已沧桑绝 恋

清明——死得蹊跷的知青


长按左边二维码关注 老知青家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